幻灯四
幻灯三
幻灯二
幻灯一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>主页 > 服务搜索 > 国际信息 >
九旬老兵父子,70年共筑一个家国梦

半岛动荡,烽烟起,遮天蔽日。渡江去,行伍如潮,旌旗威烈。将士如炬星煌煌,匪寇似狡声窃窃。角声壮,皆伯灵子期,是豪杰。

炮火鸣,高山移。入九霄,风雷袭。大丈夫,岂为履践蝼蚁。七尺之躯凌云志,三载浴血干戈息。君不见,板门店内外,敌酋靡。

——满江红·写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

九旬老兵父子,70年共筑一个家国梦

 

孙作有老人。


抗美援朝,一段彪炳史册的峥嵘岁月,一场中国人民永不忘却的伟大胜利。本文的主人公孙作有,就曾经参与那场战争。那段血与火的记忆,对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来说更是刻骨铭心。

1927年10月,孙作有出生在辽宁庄河的一个贫农家庭。1948年5月,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,被编入第一野战军第一师84团,任机枪手。1950年10月随志愿军入朝作战。回国后于1953年复员,返乡务农。

国庆节刚过,在庄河市一家疗养院,孙作有接受了记者一行的采访。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,记者和家属建议老人躺在床上接受采访,但老人连说“不像样子”,坚持要坐起来谈。

采访全程,老人精神饱满、逻辑清晰、言语朴实,须臾之间,那段烽火岁月宛如一幅幅一帧帧恢弘的画卷,徐徐展开。

九旬老兵父子,70年共筑一个家国梦

 

九旬老兵父子,70年共筑一个家国梦

 

九旬老兵父子,70年共筑一个家国梦

 

穿上解放军军装,我是共产党的兵

记者问:“您还记得部队番号吗?”

孙作有老人清了清嗓子:“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师84团机枪手,我是共产党的兵!”声音铿锵有力。

在当年踏上战场之前,孙作有最盼望的就是穿上人民军队的服装,成为“共产党的兵”。

1946年,东北民主联军到孙作有老人的家乡征兵,其胞兄孙作忱穿上军装离开了家乡。征兵的干部考虑到孙作有家有双亲,告诉他照顾父母也是为革命做贡献,要当兵晚些日子也不迟。

之后,孙作有在闲暇之余常在村口徘徊,等待胞兄所在的部队再来征兵。

1948年5月,一个偶然的机会,孙作有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,并在结束三个月的训练后,随大部队转战西北战场。

1949年初,孙作有火线入党,同年8月,孙作有随部队从甘肃永靖渡过黄河,经甘都、化隆直逼马步芳的大本营,并于9月5日一举解放高原古城——青海省首府西宁。

解放军入城那天,军乐队奏响了雄壮嘹亮的乐曲,四方礼炮齐鸣,孙作有站在卡车上,看到道路两旁挤满了前来迎接的群众,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那是他第一次体验到被人民需要的感觉。

血战马良山,连续作战超过一百个小时

抗美援朝战争中,上甘岭被誉为美军的“伤心岭”,但鲜为人知的是,作为“联合国军”组成部分的英军,亦有一处“伤心岭”,那就是西线战场的马良山。

1950年11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兼陕西军区率3个军进入山东兖州、泰安地区,担负志愿军第二番轮战任务。在紧急的整编补兵和改装训练后车运北上,1951年2月,孙作有所在的十九兵团第64军191师由安东(现辽宁省丹东市)入朝,随后进行了一系列进攻战役,很快将战线稳定在朝鲜开城以南的马良山至高旺山一带。

马良山是扼守朝韩之间的咽喉要冲,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。1951年9月底,敌人疯狂发动“秋季攻势”,企图把志愿军压缩在免山以北地区,造成侧击开城之势。

10月3日,孙作有随部队于马良山的坑道内休整,突然被铺天盖地的炮火惊醒。一阵火力急袭后,整个马良山的树木全部被炸成碎片,山头被削低了1米有余。紧接着,敌军继续向山体投放凝固汽油弹,整个山体瞬间化为火海,3小时后,山体表面再也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。

老人告诉记者,1951年初,志愿军就已经料到敌人会猛攻马良山,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的经验,于夏季在马良山山体内构筑了坚固的坑道,这些坑道成了马良山战斗胜利的关键。志愿军白天钻进坑道里,躲避敌人飞机的轰炸,晚上进行反击。他们知道坚持一分钟,就能为战斗的胜利争取一分钟时间。

战至10月7日深夜,在连续作战超过一百小时,转战多个高地后,孙作有所在的连队接到上级命令,暂时撤出马良山。

战斗期间,孙作有看的最多的就是战友一个又一个的倒下,可是他明白作为一名军人,他必须要沉得住气。

时间来到11月4日,第191师集中3个营的兵力,在60门火炮、10辆坦克的支援下,出其不意地在白天向马良山实施反击。当日16时,孙作有所在的尖刀组向马良山正峰317高地发起猛攻,于19时夺回马良山阵地,全歼英军1个营。

11月5日起,英军接连进行多次反击,阵地上枪林弹雨,炮火轰鸣,重型炮弹爆炸惊天动地,整个山头烟雾弥漫、火光闪闪。直至7日,志愿军击败了最后一波敌人,昭示着马良山战斗的胜利。

此次战斗,志愿军全歼苏格兰皇家边防团2500余人。

儿子比我有出息,他是我生命的延续

从朝鲜战场回到祖国后,孙作有自愿复员返乡,和他的父辈一样,做起了农民。

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的务农生活虽慢慢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,可当广播站每每放起《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》,孙作有仍会跟着吟唱,然后伴着两行清泪,朝向北方庄严地敬一个军礼。

时间推移到1974年,已经年近半百的孙作有有了第一个孩子,是一个男孩,叫孙善军。

九旬老兵父子,70年共筑一个家国梦

 

孙作有的儿子孙善军。


九旬老兵父子,70年共筑一个家国梦

 

孙作有(中)和儿子(右)在一起。


从小到大孙善军听得最多的话是“听党话、跟党走”,听得最多的歌是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和《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》。孙作有教唱的时候,孙善军一旦唱不好或者是声音小,就会被罚去院里站军姿。

大多数男孩子都会对军旅生活充满向往,孙善军也不例外。有一次他把父亲的抗美援朝纪念章挂在胸前,神气十足地站在镜子前比划着,孙作有看到后对儿子说,“有本事自己挣一个回来看看。”从那时起,报效祖国的梦便在孙善军心中萌芽。

1991年,孙善军参加了海警工作,而且一干就是30年。他坦言,虽然不能像父亲那样上阵杀敌,但作为人民海警,守卫祖国万里海疆,亦是为祖国建设发展添砖加瓦,他与父亲一样光荣。

现年46岁的孙善军,供职于辽宁营口海警局,一级警士长警衔,任舰艇修理技师。

孙善军告诉记者,从小父亲就告诉他,出门在外一定要有一技傍身。参加工作后不久,他就报名学习机电维修技术,并在近30年的实践和探索中,逐渐成长为海警机电领域的佼佼者。

当孙善军将第一个三等功奖章带回家时,孙作有告诫儿子,再接再厉不能骄傲。其实他心里比谁都高兴,从那一刻起他才真正觉得儿子长大了。